Sp. Pl. 3: 1846. 1800.
半灌木状草本,植株具浓烈的香气。茎高0.8-1.5m,褐色或上部微带红色,多分枝,茎、枝与叶柄初时均微被短柔毛,后毛脱落。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具短柄,叶片卵形或长卵形,二回羽状分裂,第一回全裂,第二回深裂,花期凋萎,茎中部叶叶柄长4-7cm;叶片卵形、长卵形或椭圆形,长5-8cm,宽3-5cm,一或二回羽状全裂或为大头羽状深裂,裂片3(-4)对,椭圆状披针形、条状披针形或条形,长1-2cm,宽3-5mm,边缘全缘或有1-2枚深或浅裂齿,不反卷,茎上部叶渐小,叶片羽状全裂,全部叶叶片下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,上面初时被灰白色或淡灰黄色绒毛,后毛渐稀疏或脱落。头状花序多数,卵形、长卵形或宽卵形,直径2-2.5mm,无或具极短花序梗,在茎上部再组成开展的圆锥花序;总苞片3-4层,外层总苞片略小,长约1.5mm,背面初时微被灰白色绒毛,后变无毛,边缘膜质,中层及内层总苞片椭圆形,长2-3mm,背面无毛,边缘宽膜质,全部总苞片均具绿色中肋;雌花4-8朵;花冠狭管状,长1-1.2mm,檐部紫红色,具2-3裂齿,外面具腺点;子房能育,花柱伸出花冠外;两性花8-12朵,花冠管状,檐部紫红色,外面有腺点;花药条形,基部钝,先端具长三角形附属物;子房能育,花柱长于花冠。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形,长0.8-1mm。花期:7-10月。果期:7-10月。
产地:排牙山(王国栋等 6941)、葵涌(王国栋等 6532)、梧桐山(深圳考察队 1971)、罗湖区林果场。生于路旁、林缘、坡地及灌丛处,海拔20-300m。
分布:内蒙古、甘肃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及四川。亚洲南温带、亚热带至热带地区广布,大洋洲及北美洲亦有分布。
用途:入药,作“艾”(家艾)的代用品,有清热、解毒、止血和消炎等功效。